2020年10月15日,太阳成集团tyc9728历史建筑保护系师生赴十三陵开展实践教学。为突出专业特色,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课程设计不仅结合本科和研究生专业设计课程需要,以世界遗产明十三陵的整体保护为目标,涵盖历史研究、现状勘察、规划与保护设计、世界遗产阐释计划等综合内容,是落实北京城市各项规划要求、服务首都建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明十三陵是自永乐七年五月(1409年)起用,直到安葬崇祯帝后结束,历时230多年的明朝皇帝墓葬建筑群,是全球保存完整皇陵墓葬群之一。1961年,明十三陵被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八达岭—明十三陵风景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3年,明十三陵与清东陵、清西陵等明清皇家陵墓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十三陵是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政府、北京市文物局都对十三陵的文保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同时,由于规模巨大、遗产要素构成复杂,明十三陵在保护、开放利用、价值阐释、区域协调发展等因素,明十三陵的研究中一直存在诸项亟需开展和推进的课题。对明十三陵实施的保护和开放利用研究,是全面服务北京文化建设,探索建筑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协调途径的有益尝试。
本次实践教学活动包含两部分内容:
由历建系研究生导师组王兵、马全宝、杨一帆、朱宇华、许政五位老师带领研究生进行建筑设计课程,课程题目以德陵及周边陵监陵园为保护研究对象,在历史研究和现状勘察基础上,以文物本体保护为核心,涵盖陵园建筑遗产保护、开放利用设计方案、祾恩殿复原研究等在内的建筑遗产保护设计课题。
由齐莹、朱宇华两位老师带领历建专业本科生进行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以遗址测绘、形制研究为基础,复原明、清时期的景陵建筑群。
调研不仅对景陵、德陵建筑群进行了测绘、现状勘察,还得到建筑遗产保护实验室人员和设备支持,开展了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等勘察项目。通过参观长陵等开放陵区,学生对陵园建筑构成及整体景观的空间结构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课题的推进和实施奠定了良好开端。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办事处是我校的实习基地,与我院历史建筑保护系长期保持合作关系。办事处在此次教学实践中为师生提供了诸多帮助,伴随实践和研究深入,双方的合作关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未来的合作中,我校师生将助力明十三陵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凸显我校建筑遗产保护方向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