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是城乡规划专业大三下学期的特色课程。以往课程之初有一个为期周一的场地调研教学环节,同学们需要对设计场地进行实地踏勘、收集现状资料以及针对不同人群展开社会调查。
此次因疫情所限,规划系陈晓彤老师把教学从课堂搬到了网络,师生由面对面变成了屏对屏,教学形式发生了极大改变,但由于学校和学院提前在网络教学培训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方面做了充分的工作,目前网络教学效果并未受什么影响,只是同学们不能前往现场实地调研的确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陈老师想到了将研究生教学中的文献研究环节引入本科教学,在本科教学中增加文献研究的分量,鼓励同学们从影像资料、网络咨询(博客)、书籍、硕博论文、期刊文献等入手,尽可能收集与设计场地“东四地区”有关的资讯,弥补现场踏勘缺失的教学不足。同时借助文献研究提升对同学收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和总结归纳资料等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提高同学们在设计过程中的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
2月13日,陈老师完成了第三周的教学工作。从同学们阶段性成果看,以强调文献研究弥补场地调研不足的教学预期基本实现了,三个设计小组对场地的历史文化、居民生活、旅游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总结体现了他们对场地具有了广度和深度的双重认知,消除了他们应无法走进现场而产生的隔绝和疏离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此外,也许得益于生动的影像、文字、图片等资讯吧,同学们对设计探索的热情普遍较高,与以往开学初期同学们进入设计状态慢热的状态形成了一定对比。
总而言之,网络教学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目的都给予了老师探索和发挥的新空间,也给了同学们新的学习体验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