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信息» 未雨绸缪 止于至善——杨振老师“数字化设计”课程在线教学纪实

未雨绸缪 止于至善——杨振老师“数字化设计”课程在线教学纪实


每年的春季学期对杨振老师来说,都是教学任务量相当繁重的一个学期。在前八周,杨老师有4门次的数字化设计系列讲授课,从学校通知因疫情开展线上教学开始,就更加忙碌了。

依据常规,杨老师在刚放寒假就为《数字化设计(概论)》、《数字化设计(制图与建模基础)》(大一九个班,分两班次上课)、《数字化设计(建筑信息模型)》做各种教学准备,组建了各个课程的数字化设计联系群,将数字化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团队的邹越等几名老师和上课班级的班干部或者课代表们拉到微信群里。提前给学生预告了本学期开设的课程信息,并在百度云盘里给同学们分享了课程的安装软件和学习资料,着手开始预习新学期的课程。同时杨老师也和其他老师积极沟通授课计划和教学分工和教学内容安排。


杨振老师在家中上网课场景

我学院实验中心数字化设计教学团队老师

(左起:杨振、刘品妍、陈玉龙、尚华)

基于前期的准备,当疫情严重学校下达春季学期线上教学通知的时候,杨老师在第一时间学习了学校建议的相关网络授课软件和技术,并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的线上教学的培训和交流会,为学院开展线上教学活动献言献策。通过学习和探索、杨老师根据各个课程的特点总结出自己的网络教学技术手段:

对于讲授课,采用腾讯课堂教师极速版进行授课,并且利用该软件将课程录屏生成回放,学生门可以根据课程链接或老师的课堂二维码进入课堂重复听课学习,辅助QQ群、微信群或学习通等手段进行交流答疑以及课堂作业要求、讲义的上传分享。

对于数字化设计类的课程的主要内容都是软件操作的学习,需要课堂练习或者课下练习巩固学习效果,另外通过百度云盘给学生们分享资料和接收学生作业。

以《数字化设计(制图与建模基础)》这门课为例,上课人数为224人。在授课的分工中杨老师以讲授为主,刘品妍老师负责考勤、查看学生上课动态、批改作业及对作业问题汇总、讲解。两位老师有一个共识,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哪怕是批改每节课布置的课后作业的时间是老师们备课和讲课时间的数倍,但是如果能够通过这些作业让同学们更加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那么老师们付出的时间再多,也是值得的。因为学生们心中会有一个标尺,老师们为课程付出了多少,学生们也感受得到。因此,在上完第一次课之后,不少同学也通过微信表达了对课程的关注和喜爱。

规划191朱念祖同学在家中上课场景

回顾这一周的工作,杨老师说,这一周可以用充实、有序来描述。充实是因为每天都有讲授课程,正式上课前要反复检查课件,检查软件、检查网络,做好准备好预案。再加上要适应网络授课的节奏和方式,所以每天的上课前的准备时间很长。下课后还要在微信或者微信群、qq群里上传课程相关资料、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基本上很难闲下来。因为数字化设计系列课程不是理论讲授课,而且有些课程的学生们刚接触电脑制图与建模,因此在课下练习的时候问题很多且情况不一,只能针对性地一一解答。所以基本上每天都在这种充实中度过,虽然在家,几乎都没有时间陪孩子。

杨振老师认为有序是因为自己能够未雨绸缪,提前充分准备,这也是他做事的一个习惯,总会把将来要做的事情提前准备和安排好,这样即使有突发情况,也可从容应对。

《数字化设计(制图与建模基础)》第一周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

《数字化设计(概论)》第一周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

《数字化设计(建筑信息模型)》第一周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

最后,杨老师表示,在这次全民抗“疫”的行动中,作为一个普通的党员教师,自己能做的就是打好在家中的教学战“疫”,把自己的每一堂课上好,能够上学生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切实增长能力,学到知识,拓展视野,能够得到学生一句发自肺腑的“老师,我很喜欢您的课”的评价,就是对自己付出的最好的回馈。同时也在课程教学中不断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式,从自身多找原因,不因循守旧,不照本宣科,努力做到课堂氛围充实、生动,活跃,让自己的课堂内容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的启迪、视野的扩展、方法的引导和经验的总结,在教学相长的氛围中不断进步,止于至善。



规191朱念祖同学上课后的感受和评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