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7日下午,墨尔本大学设计学院朱剑飞教授到访北京建筑大学,并在西城校区教1-126举办题为“走向一种本土的建筑批评:何镜堂、设计院、地缘关系和个人与集体的混合动力”(Towards a Grounded Approach in Architectural Criticism: He Jingtang, the Design Institute and a Cartographic-Institutional Methodology)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院青年教师丁光辉主持,我学院副院长胡雪松教授、王韬老师,部分研究生本科生,一些校外专家学者和建筑师出席、讨论。
讲座开始,朱教授回顾了学术界通过杂志,研讨会,展览等渠道对中国独立建筑师的关注,认为当前的个体明星建筑师的实践活动无法与设计院完全脱离,相反,集体的设计院实践和个人的建筑探索常常混杂在一起。朱教授认为,以西方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建筑实践常常不够接地气,为此,他提倡一种平衡历史分析和地缘意识的分析框架。
通过比较东北亚建筑实践的中心——边缘圈子文化,他认为华南的建筑师和学者处于一种批判的边缘(critical-peripheral),这种地缘因素也形成了华南几代建筑学人的实践立场和作品风格。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核心建筑师何镜堂为例,他认为,中国的设计院混合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影响:既有服务国家的责任,也有市场竞争的意识。其中高校设计院的产学研模式尤为突出。一方面,何镜堂工作室展现了快速的学习和资源整合能力,工作氛围温馨,在内部形成一个互利的循环,对外展现了很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批判的距离,产学研的研究模式容易缺乏学术张力。
朱剑飞指出,一种批评的,拥有个人风格的建筑创作和一种多变的,服务国家和市场的形式语言共同存在,个人与集体力量的高效联动展现了中国建筑实践的复杂性和活力。这种强调美学分析与社会政治介入的分析框架,展现了他所强调的一种更加接地气(grounded)的建筑批评。
朱教授的演讲引起了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设计研究中心的张路峰教授,太阳成集团tyc9728的许懋彦教授,中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曲雷总建筑师,以及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媒体中心的任浩老师,《建筑师》杂志的李鸽老师,AECOM设计公司的钱睿先生等人就设计院、民营建筑公司,产学研模式、日本学术圈子文化等问题纷纷发表意见,气氛热烈。
与会嘉宾合影
撰文:丁光辉
摄影:于遨坤
审核:丁 奇